新闻资讯

光明网评论员:治理“游烟”,一个经济学视角

通过明确制度法规、风俗习惯、道德规范、社会风尚等“交易规则”,帮助人们明辨“是非对错”,从而跨越那些矛盾频发的模糊地带,逐渐形成社会共识的更大化、找到合作共行的更优解——这是“游烟”治理的经济学启示。

光明网评论员:治理“游烟”,一个经济学视角
(图侵删)

治理室外“游烟”,上海率先出手。今年3月,上海在武康路等8个中外游客集中、人群密集的“网红”地标场所采用增加控烟宣传元素、安排志愿者“随时劝”等柔性引导方式,探索减少室外二手烟现象的路径。

上海街头的“不吸游烟”标语。来源:新闻晨报

何为“游烟”?你肯定不陌生。走在马路上、候在停车点、站在景区闸机口,随时可能碰见一个吞云吐雾的人,进而闻到空中飘来的那股刺鼻烟味。

在“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”被写入我国法条的10余年后,“游烟”终于在局地进入“禁烟”的新一轮管理范畴。其背后,有人们健康意识的深度觉醒,有“忍一忍也过不去”的个体权利的强烈觉知,更有“高质量呼吸”与“二手烟弥漫”之间深刻的社会矛盾这样的大背景。

人们对于无烟公共环境的渴望日益强烈。上海多部门曾联合对超万名市民开展“游烟”相关情况调查,结果显示,其中近六成市民经常遭遇“游烟”,逾九成市民对“游烟”表示反感,超七成市民表示不能接受“游烟”。而前不久,在上海迪士尼,一名父亲为维护自己婴儿的健康与同在排队的吸烟者发生争执,也成为这一社会现象的一个注脚——当无数个体遭遇形成一种社会性无助时,该议题显然需要被置于更高的社会层面去思考、讨论,探索更有效的“公共解”。

事实上,从此次上海试点过程中试图调动各方力量也能看出处理这类问题的“成本之高”“共治之难”。试问,一个个体如何能同时叫来城管、文旅、环卫、街道、警方等多方人员赶往现场,处理这样一场“道理上清晰、却解决时迷茫”的对峙?——唯有将个人纠纷的成本平摊进社会治理的成本。

这种成本如何降低?我们不妨先做一个思想实验,想象这样一种 “理想状态”——一个吸烟者的旁边,恰好站着一个喜欢闻烟味的人,两个人偏好互洽,没有需要额外调节的“口舌”、没有必须额外支付的罚金。

当然,你认为这不过是经济学假想的“平衡状态”,现实中怎么可能?可如果,经过长期的宣传引导,“不在室外公共场所吸烟”逐渐成为像“不能大声喧哗”“不能随地吐痰”一般的常识,这种社会治理的成本会不会降得更低一些?如果,通过严格立法执法,让“游烟者”像面临“违停会被贴罚单”“酒驾会被吊销驾照”等惩戒时一样担心,这种平衡状态会不会更容易逼近一点?

更具体来说,是反复试探“游烟客”内心“成本”的刻度,即抽一次烟的 *** ,究竟会在多少人劝导后消退,在多少金额的罚款后被浇灭,在多少次路过提示牌后变为羞愧?

通过明确制度法规、风俗习惯、道德规范、社会风尚等“交易规则”,帮助人们明辨“是非对错”,从而跨越那些矛盾频发的模糊地带,逐渐形成社会共识的更大化、找到合作共行的更优解——这是“游烟”治理的经济学启示。

当然,向这一“平衡状态”靠近的过程必定是艰难的,也是需要分阶段推进,他山之石可以例证。英国威尔士2017年宣布将无烟区扩展到室外公共空间的计划;2021年使“在学校门口抽烟处以100英镑(约合909元人民币)罚款”的规定落地生效;2024年,计划将室外禁烟区域扩大至酒吧、花园、户外餐厅,以及儿童游乐场、医院附近等特殊场所。

而今,上海迈出“户外禁烟”先行先试的之一步,在此过程中,哪种方式更有效,还有没有更合适的手段,不妨期待上海以及未来更多城市的试点效果。但至少,我们迈进了“禁烟治理”的一个新阶段,而每次跨越,都是一次文明水位的抬升。

  • EIA:美国上周原油库存增加616.5万桶 预估中值减少50万桶
  • 加拿大航空称贸易战加剧导致赴美航班预订量下降10%
  • 博时市场点评3月31日:沪深两市震荡,创业板跌超1%
  • 分析师:特朗普关税阴影笼罩英国经济
  • 中国驻印使领馆今年一季度为印度公民签发7多万份签证,同比增约15%
  • 澳门红十字会拨付五万美元支援缅甸抗震救灾
  • 明确价格改革方向——国家发改委就《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》答问
  • 越秀地产去年营收约846亿元,董事长林昭远:市场信心在恢复之中
  • 美的彻底清仓小米,背后到底有何玄机?
  • 东部战区发布军事行动主题海报《锁控》:围锁瞰制,尽在掌握
  • 收盘:美股一季度录得跌幅 市场聚焦特朗普关税影响
  • 小米称高速碰撞爆燃事故车辆为SU7标准版
  • 经济日报:商品评价不能搞“精装修”,应保障消费者“差评权”
  • 特朗普:法国勒庞被定罪是一桩 “非常重大的事情”
  • 如何构建长钱长投长牛市场生态?机构共谋打通长钱入市堵点卡点之策
  • 关键词: